28 February, 2009

身份

巴刹好几摊卖菜蔬瓜果,选哪一家好?
初来乍到,心想摊子越大,人潮越多该不错。一来选择多,二来人多表示错不了,人穷总不愿意冒险。于是,跟大摊主交易了好几年。
最近,不得不就近买菜,顾不得选择。
同样的菜蔬,在小摊主有不同待遇。
首先,它们数量少,摊主特别挂虑它们的前途,下过一番心思将它们打理整洁,罗列整齐,与大摊主的成叠成堆自是不同。
二来,它们出身一般,不是栖身大户也不是贵族,小摊主省下的租金帮它们降低身价,但无损它们原来的价值。
人潮稀少,所有的顾客都像多年街坊,熟络或初会一样亲切招待,即使路过也给你温暖的微笑,大摊主忙着卖菜收钱 ,即使偶尔微笑也可能是当天你跟他的交易量大的缘故。
虽然在大摊子里可任选任捡,可你知道你选中的多是别人不要的。在小摊子前,你知道你选择不多,但至少它们都很有尊严的列队供你检阅,而并非任意被人凌虐折腾后弃之一旁。
同样一批菜蔬,落在不同摊主手上,身份马上迥异。
何况是人。

26 February, 2009

差劲

煎鱼,皮归皮,肉归肉,一片皮肉模糊。
煎蛋,铲不上来,焦了。
炒饭,一层米饭硬是留恋锅底。
太不长进了!
天天入厨反而退步?
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怀疑。
火候控制不好?
油入锅未热?
小心再小心。
还是一样。
清洗碗盘时想问题出在哪里?
低头见手上的锅,不沾锅,什么嘛?
咿,身子什么时候花了?
不是眼花吧?
千划万划。
的的确确。
没看清楚事实就先怀疑自己的能力。
问题在这儿。

25 February, 2009

忧患

日本幼儿教育权威多湖辉:识字 可从画画开始

● 赵琬仪
  如何确保本地华族学生的华文华语能力不会一代不如一代,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课题。最近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教育部的财政预算时,反对党议员刘程强对小学阶段先学拼音后认字的华文教学法表示担心,并抛出了若干年后,我国华族学生是否会因此沦为“汉字盲”的疑问。
  要帮助小朋友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日本幼儿教育权威多湖辉认为可以从学画画开始。他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很多华文字都富有图象美感,因此鼓励孩子识字,可以从画画开始。
  多湖辉(Akira Tago)上个月应新加坡天才潜能教育中心(iGenius International (S)Pte Ltd)邀请前来主讲幼儿教育。这位80多岁的日本幼儿教育权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掀起教育改革时,开始发挥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所撰写的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的著作广被日本家长捧读。
  在长达一个小时多 刻认识以及多年实践研究的细致观察。
  他早年曾随新力(Sony)创办人以及多名教育家访问中国。他说,当时的日本文化部长认为采用平假名(hiragana,日语表音符号)比汉字更容易学习语言,因此日本孩童是先接触平假名,才逐渐学习汉字。而中国是一开始便让孩童学习汉字,学生的起步比较难。
  他说:“在某种意义上,日本学生先学平假名,再学复杂的汉字,在教学法上比较灵活。”
  他认为华文字分读、听、说、写多个部分。从婴孩时期,越早让宝宝听、说华语华文,有助于他日后掌握这个语言的能力。到了三四岁,便可以开始让他学写字。这和负责为新加坡华文教学献策的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主张让学前儿童学习听、说,上小学后才学认字的华文教学原则相近。
  帮助幼儿认字有一套循循善诱的渐进方法。他说,首先家长可以先用幼儿喜欢的鲜艳颜色卡片和颜色笔书写,用10秒停一停、快速地重复把同一个文字亮在幼儿眼前教导。家长也可以把代表物件的文字贴在物件上,日本的妈妈们便是在家中的冰箱、电视机、桌子、沙发等物件上,贴上代表文字帮助幼儿识字。
  他认为,鼓励幼儿写字,可以先从学画画开始。他说:“美国学前教育重视画画,因为画画是培养孩童书写能力的基础。”
他特别提到要让小朋友绘画得较顺畅,可以把他们的手提上来,离开画纸,让笔尖自由挥洒。当小朋友看到自己的画作,便会对画画产生兴趣,这时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注意华文字和画画相似的地方,提高他们学习华文字的想象能力。
  他也以日本另一幼儿教育家石井勋的理论,表示学习华文字有一奇特情况,那就是笔画复杂的文字,未必就比笔画简单的难学。
  他举例,“九”、“鸟”、“鸠”这三个字,虽然“鸠”比“九”复杂,但是它所代表的概念却容易理解,幼儿可以通过“鸠”的图像帮助识字,但“九”却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幼童未必能充分掌握。
  多湖辉指出,孩童到了9岁,理解能力才从图象过度到对抽象概念的掌握。不过,他说:“幼儿不了解不要紧,叫他记住便是了。”
  所谓“天下父母心”,新加坡家长和其他发展城市的家长一样,一方面要出外工作,一方面希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无论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其他知识,开发孩童的智力是关键所在。家长能够提供一个充满爱心,鼓励思考,激发好奇心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他认为孩子在两岁前所获得的智力开发,将决定日后的智力发展程度。


转载自《联合早报》

碰上夏虫

一回,放学后带他们到附近的儿童游乐场玩玩,遇另一个母亲携儿前来。那母亲望了望仁静,突然朝我冲口而出:
“你给她读那所学校啊?!”
“那间不好的。”
不用好奇追问,她满肚子急于诉说:
“那间学校哦,没有给学生spelling的,没有写字,没有功课的!”
“我儿子读那间就好,每天都有spelling,怎么你要给她读那间?”
我朝她笑笑。
不想说什么。

20 February, 2009

自助餐

我们偶尔也吃自助餐。
自助餐很好啊,
付一笔钱,任吃。
菜肴选择多。
爱吃的可以多拿,不爱吃的别拿,看起来很好吃的可以尝试一下。
贵货可以一直添,廉价的尽量别碰。
自助餐很好啊。
不必费神两人达成共识的食物,可以各取所需。
可以各自行事,兜一圈后来对照一下,我们的共同点和分歧点。
当然也可以越盘分享或分担。
自助餐很好呢。
食物丰盛得让人觉得幸福。
时间悠长得让人感到长久。
好吃的人腹胀到不行才甘愿离去。
爱美的人随意地吃上一些就走了。
一个赚到。
一个亏钱。
结果还是扯平。
我们也吃自助餐的。
孩子未出世以前的事了。

19 February, 2009

抽象画














她喜欢画。
喜欢用原子笔画。
喜欢边画边说。



她说她画了一尾鱼。
用渔网网住了。
她还说她写了朋友们的名字。
她四岁三个月大。

你了解我吗?


“让四岁幼儿画填色画时,他们常会把蜡笔涂到格子外头,没办法画整齐。也很难把格子内部全部涂满,就算大人提醒他,他顶多在格子内多涂两、三下,纵使还有空白处,也不管了。这个年纪的小孩,总认为只需涂一部分,就算已经涂满了。......一般而言,小孩未满六岁,大都无法把填色画画得很理想。”


“绘画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应该让他自由发挥,不要拘泥于图形,如果构图画不好,也可藉颜色表达感情,甚至让幼儿依自己的意思画一条线,也比他模仿大人画给他的画而绘成一幅构图完美的画来得好。”



到底,了解孩子多少?


幼儿的心理是另一门学问。


怎能闭上眼睛硬是要孩子依照大人的意思去做任何事?


是不是应该考虑,了解一下,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能力范围?


的确,有些小孩确实能办到大人给他的“功课”,只要他乐意,高兴完成,那没话说;有些小孩不是不愿意完成或做好,而是的确在他能力范围之外呀。他们需要的是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很多的鼓励,而不是苛责和不耐。


言语的激将法对大人也许有效,对小孩只有伤害,他们认为:怎么老师不喜欢我了?怎么妈妈不疼我了?而伤害得费更大的力气修补。


养育一个小孩,岂是易事?


摘自 波多野 《幼儿心理学》


17 February, 2009

14 February, 2009

真不是盖的

想知道新加坡的五岁小孩在上第一年的幼稚园学什么中文?
请到以下:
http://tamarindvillage.blogspot.com/2008/05/learning-chinese.html

看来看去。
心跳加速。

12 February, 2009

对照







这个小孩不相信最上面那个小孩子是她的妈妈。
是另外一个小孩子,她说。
很是。

11 February, 2009

赞成!

弄坏=Make Spoil ● 吴庆康

“Hey, don't make spoil the player!”
这是一天我在购物商场听到的很大声的一句话。说话的显然是爸爸,在骂孩子,叫孩子不要弄坏音乐播放机。
这句骂人的话当然是从华语直接翻译过来,很新加坡,但让人听了有点难过。英语程度明明有限,为何不干脆用华语?这样的情况在新加坡早已普遍,几乎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都可以听到这种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父母教训孩子的高调说话。
我的一些为人父母的朋友,他们偶尔感叹几岁大(仍未上学)的孩子完全拒绝以华语和他们沟通,在没有办法之下,唯有用英语。
我听了不知如何应对,哑口无言。如果父母自小就坚持以华语和孩子沟通,他们没有理由不讲华语。你每时每刻都以英语和孩子交谈,养成了他们只讲英语的习惯,却又煞有其事般觉得无可奈何,那根本就是自打嘴巴。
最糟的是,很多这些本身讲华语但和孩子却讲英语的年轻父母,说的都是“don't make spoil the player”的英语。
难怪我们的语文程度越来越低落,网络上的一大堆博客留言,就都是这种英文。
我并非语文专家,也不是社会学家,但我知道有些习惯是自小受环境左右被人影响的。你在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辣椒的时候就一直告诉他“不能吃,很辣的”,日后孩子一看到辣椒就说不吃,但事实上他从来都没有尝试过,可能连辣是什么味道都不懂,你又怎么知道他不喜欢或不能吃?
我家的两个小娃娃,自小我就坚持和她们讲华语,即使后来她们进了学校用英语的次数越来越频密,我还是坚持在家讲华语,因为学校已经没有讲华语的环境,家就成了唯一可以讲华语的地方。更何况讲华语是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交谈语言习惯,没有理由为了小朋友而改变。
我们新加坡已经没有什么“中文环境”了,5岁之前的小孩子你要他背唐诗三百首绝不是问题,一旦上了学堂他们就开始“遗弃”中文,口口声声“I don't know Chinese”,学校当然是“罪魁祸首”。
如果你原本就是一个习惯某种语言的人,我实在看不出需要为了下一代而改变这种习惯的必要,更何况你也不过是半桶水,越想“入流”,只有越“延祸下一代”。
学校已经有足够的英语环境让小朋友读写说流利流畅的英文英语,严格来说不必家长那么费心,在最关键的“小时候”若你不好好利用机会让他们至少愿意讲华语(不必讲得很好,只是要求他们愿意讲),以后你就永远没有资格抱怨社会/教育制度,更不要一脸无奈。
可惜的是,并非人人觉得有这种必要,更不是很多人明白其重要性。
其实谁的家庭讲什么语言会有什么结果,完全不关我的事,但不知为何只要听到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几乎想趋前问这些父母“你的英语那么差,干吗不讲中文?”
开始觉得自己越来越古板,肯定是老了。

转载:联合早报副刊

10 February, 2009

拙妇的难题

临睡前,习惯将第二天要摆上桌的菜肴想好,早晨就能物色食材,如此,下厨不至于手忙脚乱。
有时,琐事超出想象之多,不得不另作打算。
打包就很省事。总不好天天打包吧?
自己来吧。
但,要吃什么?
听起来像在炫耀幸福,其实天天餐餐得下厨的人就能体会,设计比下手还难。
不要重复。
色相佳。
味道不差。
香气扑鼻更妙。
最好对每人胃口。
营养均衡。
末了,还得手续简易免得无从下手。
要求不高,是吗?
后来,有人建议:
设计一个菜单,星期一到星期五固定菜色。
就是那种光看菜色就知道今日星期几那种菜单。
我说家里又不是食堂。
也不准备送外卖。
不过,有更好的点子吗?

07 February, 2009

放心不下

【轉貼】孩子好黏,怎麼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症狀會逐漸減輕
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
(詳文請見94年2月《媽媽寶寶》雜誌)

万哭声中一点笑

当然,也有趣事。
老师:“你是不是小便出去,怎么地上湿湿?”
学生:“不是,不是小便,是我的口水。”
“口水这么多?”

除了母语班,一律以英语上课。
班上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印尼人和缅甸人都有。
她说:“那个P呀,每天讲“teacher,apa?””。
她问什么是apa。
在狮城出生长大以来,到如今上学学会了两句马来文:makan,apa。

一次,别人不小心压到她的手,她回来转述。
她说并没有告诉老师,但是却向另一个马来朋友报告。
哦,你怎样跟她说?
“he kok with my hand.”
然后呢?
她sayang我的手一下咯。
小孩与小孩之间的交流多么简单。

02 February, 2009

好几晚,临睡前就嚷着"我不要去学校!"。几得忧郁症。放了一星期春假,心都荒了,何况本来学校也不那么值得她期待。
昨晚,先闹情绪,后翻来覆去,近清晨方睡下,可见上学在她心里是阴影,是噩梦,是作父母的最无可奈何的事。
安慰,鼓励,讲一大堆道理,好话说尽,连威胁也被逼出动了,还是不能说服小小一个五岁的女孩。
早晨,不愿起床。
接着不肯吃喝。
再来一直掉泪。
一路走去,手冰冰冷冷。
门一开,眼泪就掉,紧紧搂住我。
勉强进去,坐下,听到哭声,当娘的总是认得自己孩儿的哭声。
我一张,她就连书包也背着跑出来要跟我回去了。
老师自有办法。
“今天不来明天也要来。”
于是硬把她提进门去,锁上,任她号啕大哭,听在心里,声声凄切。
别人的母亲见此,安慰我来:“你要忍心。是这样的。”
我什么话也说不出口。
手抱着的弟弟突然也凄凄哭了起来。
真是心力交瘁。
到底孩子是舍不得家里,还是害怕上学?
我记得上学我也哭,但说不上原因。
应该是舍不得多些。
她也那么不幸继承这些遗传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