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刚到国大报到,一办公室文员就说:“你的联邦腔很重哦。另外一个从槟城来的都没有这样重。”
那时,从未在半岛以外的城市生活,日夜耳闻都是乡音,并没发现有何异处,即使南北马腔调,一样不以为意,大家都知道地方不同语音自然随着有异,但是彼此没有沟通困难。即使海南阿婆说她浓重的海南华语,或是客家阿婆说她的半咸半淡的华语,一样照单接受,我在意的只是能不能沟通,就是了。 假设彼此说“标准”华语却始终没法沟通,标准有何用?
当然假设意识到要讲一口标准腔调的华语,个人努力学习一定成,也值得鼓励,一些职业需求也得努力学习“标准”腔调,这点是无需多说的。但我也很怀疑,什么才是“标准”的腔调呢?是依据谁的标准?
总之,我能接受不同的乡音。
但是,当那个文员说“联邦腔”很重时,那种语气带着轻视,不屑,我就受不了。也许是我多心了,当时的确气在心里。什么意思?“联邦腔”?
从那时开始就留意,既然有联邦腔,就有新加坡腔吧,到底分别在哪里?是,有些不同。但是要仔细罗列,似乎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总之,还是一句话,地方不同,腔调有异。在中国,说普通话不也有这样一种地方性的迥异 吗?何况区区新马?
我还是一样说着我的“联邦腔”华语。
虽然,一开口就曝露了身份,但是何必隐藏呢?
一些朋友来这儿定居,慢慢也变了调;一些人却还是说着同样的腔调;另一些人迫不及待丢弃原本的乡音。
无论如何,这里本来就是个移民社会,发声时各有乡音,好过只能有一式“标准”的说法。